勞動保障部門及社會保障機制,應及時撐起一把庇護弱勢群體的保護傘,不要讓一些勞動者身體受傷,心更受傷。特別是,有關工傷認定的法律規定,應明確和細化更多的認定情形。
孫某在南通一公司從事木工工作,下班后乘坐同事的車回老家過中秋節,不料路上發生交通事故,孫某當場死亡。當地社保部門認定孫某屬工傷,但其所屬公司不服。
這起工傷認定案件,可謂一波三折,再次印證了勞動者維權之艱,也折射出工傷認定仍面臨諸多困境。事實上,工傷認定一直是勞資糾紛的焦點問題。一方面,勞動者意外受傷,工傷認定成為療傷和維持生計的最后一根稻草;而意外身亡,工傷認定則成為用人單位對家屬最好的撫慰。另一方面,規避工傷認定,成為一些社保部門或用人單位減少工傷賠償及人力資源成本的一件“法寶”。兩者之間的博弈,落敗的往往是處在弱勢地位的勞動者一方。這時候,司法救濟挺身而出,顯得至關重要。
就本案而言,員工孫某回老家過中秋節途中出車禍死亡,家屬為其申請工傷,當地社保部門作出認定工傷決定,但孫某所在公司持異議。孫某妻子提起訴訟,初審、二審法院均判定維持人社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。
事實上,該案認定工傷是有法律依據的!工傷保險條例》第十四條第(六)項規定,“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”,應當結合合理路線、合理時間作理解!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》第六條第(二)項規定,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“上下班途中”的,人民法院應予支持:(二)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、父母、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。特別是,初審、二審法院均判定,回老家與家人團聚,符合民俗常理和中國國情,且行程路線具備合理性,應當認定為工傷。
此次相關部門認定員工回鄉過中秋遇車禍身亡算工傷,釋放出了人本情懷。
并非有了相關法律規定,用人單位就會依法執行。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責任,不惜對相關規定進行打折,甚至進行曲解,以致勞動者維權艱難。
勞動保障部門及社會保障機制,應及時撐起一把庇護弱勢群體的保護傘,不要讓一些勞動者身體受傷,心更受傷。特別是,有關工傷認定的法律規定,應明確和細化更多的認定情形,如將“與工作存在關聯性和工作的延伸”等納入工傷認定范圍;一旦出現工傷糾紛,司法機關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,及時做出公正裁決,竭力維護好勞動者的合法權益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oshichinmay.com/news/10440.html
上一篇:工傷保險即時結算,南昌市工傷保險機構與7家醫療機構實現平臺互通
下一篇:聯合國機構聯合報告:與職業關聯的疾病和工傷每年致死190萬人